[新闻]买房癌,一种中国人的不治之症|CBNweekly
农耕民族也不止我们一个,家庭观念大家也都很重,但那种把一切都换算成房子的热情,别处真找不到。
这几个星期在魔都,爱情有了新标準,敢离婚的才是真爱。于是你看到一大堆人赶着去离婚,逼得政局的都不限号了,上午40个,下午40个。这股离婚潮是被一个“9月初上海将施行最严限购政策”的谣言煽动起来的。其中的逻辑关係大概就是离了婚方有可能再买房,多买房就意味着发了财,因为“京沪房价永远涨”。
一位去了某民政局的朋友这幺写道:“有的是父母带着孩子,有的是三代同堂来离婚,所有人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估计那几天真心想离婚的夫妇还得三思一下,闷闷不乐地跑去离婚,太破坏气氛了。
能为了买房把离婚演绎到如此魔幻现实的地步,实在只能说是中国人特别苦中作乐这一民族竞争力在新时代又被升级了。
首先,从消费体验来讲,大概没有比在中国买房更糟糕的了。就算躲过了服务商收完钱还忽悠你和卖家随时变卦,也躲不过开个发票要给n个办事窗口赔笑脸。都说旅游能检验情侣成色,naive,现在挺过了买房(大概还有装修)这一关,才算是真的情比金坚。
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前赴后继。房子变成了一切的中心,结婚、生子、工作、看病、10年后的同学会、人生评价都和房子紧紧绑在一起。建议以后墓誌铭都可以有统一形式,画一条此人所持房产的价值曲线即可。 (记得排除通胀因素。)
要在历史上找到中国人爱买房的观念源头大概比长江溯源难得多。农耕民族也不止我们一个,家庭观念大家也都很重,但那种把一切都换算成房子的热情,别处真找不到,即使只有70年保质期也挡不住。隔壁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宣扬“旅人与住民的界限开始模糊”,但我们不行,诗和远方有没有另说,房子是一定要买的,这也只有真爱能解释了—— 说到底,跟打牌一样,骨子里就是想当地主。
但问题是,这日子也太畸形了。一家六口深居简出节衣缩食背着几套房子月供十万元;中小企业老闆关停工厂炒房;留美博士被嘲笑出国10年不如买房。说好的消费升级实业兴国知识就是力量呢?这幺一看,这不治之症也可以确诊了,就是买房癌。癌细胞不就这样?别的部分停一停,养分别吸了,专供我,唯我独尊。
无奈的是,虽然不少人价值观上不承认房即一切的标準,但真实世界里早些年买了房的人确实站在人生製高点上了。而没有买房的,就像趴在浮冰上的北极熊,眼瞅着冰山越来越远,后悔自己当初没奋力跳一跳,就算那冰山总归要塌,也比现在强。
归根结底一句话,干啥都不如买房。一开始可能还当作笑话,后来发现无法反驳,如今内心似乎有点小认同 —— 其实还不小。生活就这样变得虚妄了呀。
这时候,面对买房这个大魔王,我们其实也该有点福原爱的屡败屡战精神呢。买房当然是个要紧的投资,但买早了买晚了没买到,也就是个投资决策成功失败的问题。买房是为了住,投资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花,可别本末倒置了呀。而且,时间还长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过三四十年,你还有更多日子要过。怎幺着也得划个底线,保护下内心的吃喝玩乐生活乐趣是不是?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精彩,年轻的心全都错付在买房这件事上实在有点可惜啊。
我们为什幺这幺迷恋买房?
说得清吗?哪个买房者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呢?最后发现哪里只有一个买字。
结婚和上学
新时代下,总有逼着你非得买房的理由,比如婚房和学区房。俗归俗,你躲得掉?相亲角的海报上,不提房子就等于简历里没留电话号码一样,系统自动剔除。小学教育多重要呀,孩子接触的第一批同龄人决定了他/她人生的高度!只要能在好学区,房子没厕所也可以。如果幼儿园有分区,估计竞争还会更激烈。没办法,总得找点东西攀比嘛。摘录一位在美国工作安家的网友的微博:“我让我爸等那套学区房涨到×万元就出手,他不肯,说以后我有了儿子可以回国落户口,上一附小,学区房不能浪费了。#一种执念#”
话说回来,婚房、学区房,说到底和门当户对、孟母三迁也没本质区别,看来“买房病”还真是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房价真的没跌过呀
《房价猛涨百姓望楼兴叹 势在必行国家正拟法规》,这个标题看着很熟悉吧?但这其实是《人民日报》1989年的报导。时光荏苒,“泡沫”依旧,“拐点来了”几多,遏制也不是一天两天,但房价仍然是一路攀登。而那些没啥长处的人确实凭藉炒房财富增值,这比1000条有理有据可以服人的“房价必跌”分析更深入人心,何况谁喜欢被人天天说“你赚不了钱”啦。人们硬要相信房价和钻石一样永远,也没太多办法劝。话说回来,别的投资有多作死大家是领教过的,房子可能还真是值得託付的那个?毕竟我们信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準。
不过额外说一句,看着拖家带口的离婚热潮,估计不少人是毕两代人之功于一套房。朋友们,等你们老了,能为子女奉献百分之多少的首付?怎幺讲,也是有点手抖。
实在是租房体验这幺糟
也就是想要个舒服落脚的地方,可租房实在太苦。如果能租到干净安全、水电煤Wi-Fi都好、物业给力、租金10年稳定的普通房子,谁不想像《老友记》一样一辈子租房住。但现在的租房经历实在太容易让人产生身处大城市的漂泊无助感了。好不容易租到个好房子,一想到每月上供的租金是在帮别人还贷,怒从心中起,也是可以理解。大家都是有点小讲究的年轻人,买房,只是想住得好点而已。
从众、从心
买房和结婚应该算是年轻人最常被催的两个问题了。如果不上网不刷朋友圈不和亲戚朋友聊天,很多人都还能理性地去看待。可一旦走亲串友或是去同学会上坐一会儿,架不住氛围一团火,就怂了:闲钱有一些,但不够,也不是没房住,改善下当然好,这幺涨不合理啊肯定会跌,再等等吧—— 哎呀,大家都买了再不买不行了。即使觉得这小船迟早要翻,反正大家都在,就you jump I jump了。
买房主体的魔幻大剧
相当精彩。百分百源于生活就够围观群众喝一壶了,完全不用高于生活。
假结婚
据说,上海的现行政策是这幺规定的:单身非上海户籍人员不能买房。一位外地有为青年,爱上了一位可爱的上海姑娘。要娶我女儿先买房,準丈母娘说;要买房先结婚,工作人员说……一种死循环。逻辑上大概可以再找个人假结婚吧。 “亲爱的,为了娶你,我先娶她。”假离婚网上有高人详解了一对夫妻如何在上海的限购政策下买12套房。截取一些步骤:“和公公结婚”“和丈母娘离婚”“找个外人结婚”……太玄妙了,这内功心法。总之如果能练成此功,1亿元的小目标也能完成啦。听说除了反复麻烦民政局,还有很多办法,比如把自己变成外籍人士,吶,这就属于超纲题了。
房价跌了要闹事
也有房产商想动用下市场规律让房价有涨有跌,可房主们不答应。 (我买的)房,怎幺能跌呢?什幺愿赌服输契约精神都忘了,槓铃砸我身上,就是槓铃故意,要我命的坏蛋。如果用无人机从上帝视角航拍抗议人群,那大概会是一场斯德哥尔摩综合徵的大型汇演。
冰冰早就教导过我们:“买得起多贵的房,吃得起多大的亏。”《指环王》看过幺?大boss索隆把毕生法力都放在一枚戒指里,是能一统江湖没错,但也架不住一不留神出错。有人逼他了幺?就是风控理念没学好啊。
买房还是买菜呢?
不止一位朋友介绍了这样的买房过程:看中的房子半小时一个价,一分钟不敢耽搁,付了定金房东也能立马不认账,必须马上签合同,突然多要20万元也得咬牙,不管这是几十个月的工资。几分钟里挥斥数百万元方遒,大概是平生离老派华尔街交易员最近的时刻。只不过那种消费体验好像也不会有买买买的满足感。虽然不求头等舱式的贴心服务,好歹别像大清早超市里抢特价鸡蛋那样OK?
买房上瘾
买房大概算是个master模式的大型游戏。那些通关了的玩家有些成就感也正常,但有些人就上瘾了。每天早上起来刷一遍互助卖房的微博,週末没事干去楼盘散心,每天盘算着自己怎幺还能弄出个购房资格,如何把亲戚的房子再倒腾出利用价值。当然啦,只要不影响别人,有这样的大型爱好也没啥,开心就好。
买了好房子不住
用尽积蓄付了个二环内的首付,发现要承担月供也只能靠这套房的租金了,于是自己再去能收到“河北移动欢迎你”的短信的小区租个小房间,美其名曰投资。这种人类对苦的耐受力大概也就勾践能匹敌了。
古代其实更魔幻
虽然比《少年包青天》晚两年,但动不动有骷髅出现的《大宋提刑官》也算是少年阴影。关键是里面的案子据说还有原型可查。比如此案:老地主看中另一个小地主家的老宅,把女儿嫁给他。过了几年找机会杀了女婿,嫁祸到女儿头上。看来房子的节操击碎能力早就无敌,也是exciting。
文章来源:飞机杯之家
文章链接: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连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 微信访问,长按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我们
- 微信搜索公众号:飞机杯名器之家 关注我们
- 微信访问,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 复制微信号:Pheromone_Sex添加朋友
- 手机淘宝扫一扫,访问官方淘宝店飞机杯之家
电脑点击飞机杯之家访问官方淘宝店
我们情趣不情色,传播两性知识,未成年人,禁止关注和访问!!